留学生创业不得不说的事|留学访谈系列第二篇
这是个“学而优则创”的年代,对于留学人群更是如此。一些人想把少年时的拼图变成一座城堡,一些人急着把教育投资折现,还有一些人只是享受浪潮泡沫带来的光环和刺激。不管是哪类人群,“创业”似乎都是潘多拉盒子里的终极宝物。留学的背景的确给了这批人群一张便利的通行证,但是这条路是否真的可行?即使可行,是否能达到他们最初的设想?虽远不用像父辈那样筚路蓝缕,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什么,要牺牲什么?
本篇采访的主人公也是创业浪潮的一员,两年前他买了双程机票,却没有再回去美国。中断了学业,拒绝了硅谷企业的Return Offer,放弃了稳定的收入。两年之后,他又有什么认识和反思?希望本篇采访能给那些即将回国的孩子一些借鉴意义。嘉宾Eric,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omputer Science,目前在国内某创业团队。
当时应该会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最后选择这个学校?
我当时故意选了一个不怎么闹腾的地方,比较能沉得下心来,对我的性格也比较好的影响。这学校是一个名气不大,一个私立的、人很少的纯理工学校,不是LAC。在美国是本科engineering school第一。我比较早接触编程,大概十一岁开始编程,当时搞竞赛的时候也是CS进的南外。当时大学选校的时候选了这个比较小的Engineering 学校,有几点考虑:第一这个学校的engineering education比较好,课比较小,学校很有个性;第二,我们学校给我全奖,所以就选择了这个学校。
我选这个专业我的家长是ok的,当时考虑了几个专业,比如econ, finance, business, 这些留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就选的这几个专业,我还考虑过比如international studies, film studies,也有些天马行空,但最后想想靠谱点的还是CS。科技发展,互联网什么,比较热门,同时这个专业自己也比较擅长比较舒服的,最后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当时听说CS就业好,但是还是要学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在行的,综合考虑,CS不像经济,这是一个硬技能。包括当时的选择和我现在做的事情也有关系。
但是我对文科没有任何偏见,包括我以前考虑过学电影,甚至我之后某个阶段可能会认真去从事。艺术文凭不是没有用的。有艺术追求的人,我先说art, 比如film study,这些东西对社会都是需要的。包括家长做出判断,觉得这些怎么样,不需要去学,但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什么时候考虑创业这件事的呢?
我从很早就发现自己有一些创业方面的品质,并不是一念之间,一拍脑袋就决定要创业的。我从大一开始实习,三个夏天都在做这件事,大一到大二,大二到大三,大三到大四我都在做这件事。在印第安纳的一个上市公司也做过,这些给我积累了经验和灵感。一方面做consulting,知道了一些business operation,另一方面做了一个developer,去实际的积累一些开发经验。还接了一些开发的活儿,包括来自其他企业啊和学校内部的,比如做个小网站啊之类的活儿。作为一个engineer,如果比较active想找事情的话,这方面的机会也是比较多的。我有空的话也会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还没毕业就回国了。我是13-14之间回去,我当时在上市公司做,拿到了return offer,公司在SF有office,需要我在SF工作。这个工作可以保证我在湾区呆着,一个标准的湾区码农的薪水。同时当时我看了一些国内的情况,有一些很奇妙的事情在发生,国内非常active,有那种即将爆发的感觉。但是我也不知道具体做什么吧,当时我买的是双程的机票,只是没回来。
当时是暑假接近完毕,我把工作做完,把劳务合同终止了以后回来的。回国的时候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在观察自己会做什么事。我是南京人,我在南京带了大半年,呆到差不多四五月份的时候,在南大招了一些人做了一个产品,做的还挺好的,包括也有人自发的给我们投钱,但还是不是那么想得通。后来碰到我现在的投资人,他希望我做这么一件事儿,去开始认真的创业,之后思考之后决定留在中国,开始正式的正规的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创业。
在北京两年了,对创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我算是这个浪潮中的初步受益者,但是长久来看不见得是受益者,真的看人。就比如说,我其实没有说要在自己早期或者20之前做出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回国的时候只是抱着一份理想,一份梦想,并且一份肯干的态度,能拿到100多万美金融资,这个是在初期能看到,我们这些人吃了一些红利。但这个市场做什么都会有竞争,long term来看,我个人判断是,能抓住机会就会一飞冲天,抓不住就还要在自我修炼。
这个市场永远是,能跑到前面的只有那么几个。现在大家感觉是,大家创业率都成功好高啊,身边经常认识个人不管是进创业公司还是自己创业都拿到很多期权,现在这个期权对的钱是几百万几千万。但是要知道的是,最后真正可以对换出来是非常非常少的。这方面的竞争, 就好像一般学校的学生想进华尔街,甚至比这个的成功率更小、很多人说创业成率是多少,1%?我个人觉得0.01%,底下一大堆炮灰垫在下面。你没进入这个领域的人真的觉得这事儿特别COOL,进入的人真的觉得这事儿特别的难。对于一群在美国上本科的人,一方面选择回国创业的人来说,大家也是在选择一个非常难的模式。
但是整体来说,这方面的泡沫是这个社会肯定会需要有的,的确现在经济要发展,要靠互联网去拉。我们在被互联网改变,就这几年,极为罕见,特别疯狂。
现在已经在一个employer的角色了,会怎么看人才,就业的问题?
我一直保持每周起码面8个应聘者,这么长时间下来,我面过的也超过1000个了。像优秀的海归们,一般是带着一份pride在国内找工作,他们是我现在既然回国了,比如说我是藤校的,西北啊这些学校的,那我到国内肯定要找个品牌。如果我找公司,比如国开行,GE,投行,那如果我现在进互联网了,我肯定也要找个极为明星的企业。如果是创业的公司,要找那种新星崛起的。目前我们公司还没有吸引大批海归的属性,所以我接触的比较多的是国内人才。对于国内的人才来说的话,我每个阶段不一样,我以前觉得不管你是什么background的人,你没准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自己就选择了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我一直觉得,名气有什么重要的,我跟别人说我是哪个学校的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我认为我也有有能力呀,我也能找到工作呀,我现在想法也比你们好呀。
但现在employer当长了之后,毕竟走了很多坑之后,最后还是发现,不管怎样,你要是招一些我这个年纪的,或者我这个年纪低或高一两岁的,学校真的很重要。学校是帮你去筛了,就不用自己再去深度交流去看是否是背景平凡但很有能力了,除此之外,还很有可能首先筛选的还有要看你之前的公司,如果有名气的公司的话,就说明你做得还不错。
考察个人的话,我会看工作岗位,如果开发的话真的就是看开发能力,是否是个创业公司,是否你有主动意识,然后你得对工作认真负责。如果你天天朝九晚五,早上开始上班就指望下班的话,真的就是不可能了。然后要看你聪不聪明,解决问题能力怎么样。对程序员的话一般看几点:编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这三点是这么排的,对其他方面来说,比如市场运营,你的极速反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你去理解一个任务并把它执行出来诠释出来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每个岗位都是不一样的。
怎么看“海待”这个现象?
我面过上千人,发了大概有上百份offer,但真正来的并没有那么多人,尤其是开发,非常牛的人一般手里都拿着三四份offer,都是要邀请他们来的。
与此相反的就是一些“海待”,这些人一般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之所以有“海待”还是因为有很多人在美国那边找不到工作,学的不是硬性技能的专业,像Economics,Finance,Accounting什么的,有些人连4-5万年薪的offer他们都愿意接受,但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因为有些专业就是不接受H1B。像History这一类专业,本科基本上找不到工作,所以就会去申请master,再出来工作,之后可能还会有一批“海待”。但金融,会计这种是因为学的人太多,竞争太过激烈,visa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看公司愿不愿意sponsor你。
任何一个就业环境里都会有人找不到工作,毕竟就那么些位置,就那么一些坑,但是萝卜太多了。如果你没有比别人好,那就是会找不到工作。假如我们是国际学生,我不知道这个具体的数据,假如你现在想要进bank找banking的工作,可能只有30%的公司会愿意sponsor你H1B的visa。那么多人去挤这30%的位置,那肯定会有人被淘汰掉。你OPT时间就那么长,所以只能回国。这个套路就很明显了,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然后家人就帮你找工作,因为你在国内没有network,只能通过爸妈去找工作,进个还不错的公司,能拿到8000块钱起薪已经是非常好了。这时候你可能继续发展往上爬,你也有可能觉得“哎呀中国好脏好乱啊什么的,大家都好不友好啊”,就会有这种conflict,很有可能有些人就放弃了。
你有经历过这种文化或者环境,模式上的不适应期吗?
回国后肯定会有这种不适应,但我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不会去厌恶,不会说有文化上的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些其实是一些比较典型的留学生会有的感觉。但当你在两边都待过,你在深入了解美国和中国的方方面面后,你会发现其实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好。这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聚到一个很相似的点上,就比如说美国的旧金山,纽约,波士顿和中国上海北京比,哪个地方更发达哪个更洋气一点,其实我就觉得上海要更洋气一点,或者说北京的三环以内更洋气一点,而且中国人看起来很明显比美国人要有钱多了。
所以说,当你去了解两地的各种情况后,我就不会感觉到哪边不适应,哪边有反感的地方。我本身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在文化冲突上,对一些东西的价值观上,理念上,因为我接触的可能是差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开发的,大家生活的背景是差非常非常多的。就比如说我们招不到985,211的时候,有些我只能招一些大专的,甚至中专的。或者说可能大家有广东人,北方人,各种地域文化。因为我没有在中国专业的工作环境里工作过,所以我真的不熟悉,我在学校的时候,身边都是极为相似的人,然后就出国了。回来的时候,又把我放在北京,放在一堆各种背景的人中,然后我必须要跟他们进行非常深的交流互动,并且我要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以跟他们一起工作,这方面肯定有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90后的海归创业者的不接地气,这是很典型的一个病,但我们也在克服。这些对我来说好的一点,也算是经验,看到的这些东西都在给我一个积累,所以对于我来说,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判断,会有帮助一些。
现在的就业环境可说是严峻,怎么看家长强制自己孩子去学一些“热门专业”?
家长对专业的劝阻和建议因为他们对现在社会的了解,这事完全合情合理的。家长如果鼓励小孩儿做CS,做写程序的,是因为现在社会需要的就是很多优秀的开发人才。现在互联网不只是一个行业了,任何行业都需要互联网。既然整个经济体里面对于互联网人才的需求是既定的,那对孩子来说它确实比较稳妥。
其实父母对你的任何制约、根本的制约就是利益的制约。没说有他们想从你身上赚钱,但是孩子出国确实要花去家里不少积蓄,我们把它当做投资吧,那父母就是投资人,所以父母给你建议的时候你要尊重。美国家长和小孩讲的更清楚,中国家长不是这个讲法,但是是这个事儿。上学真的是很贵的事,对大部分中国家庭,所以这个制约是客观存在的。我的制约小一点,只是小一点。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我经济还比较独立,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让他们付学费,生活要一点,赚一点。在美国实习也能赚不少,比如我在夏天实习cover了我一个多学期的生活费。我第一份在美国的实习,是25美金一个小时, 每天差不多200美金,住宿什么也包。我自己家庭里面也有一些声音吧,建议我这样做,建议我那样做。但是我现在做的事情不会过多关系到他们,不会给他们带去什么负担,所以我是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限的。
其实学什么专业,挑选的时候可以按你的兴趣,但在工作时,专业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在任何行业其实都是这个样子。整体来说,有能力的人肯定人家喜欢,你又差不多对这个专业有点熟,那人家肯定录用你。这里面重要的是适应能力。比如我们之前的主题是讲海归和海待,一个人的适应能力真的很重要,你是否能融入自己的环境,是否能在里面积累一些network,你是怎么一步步找到一些机会的,并且去认识一些人的。这些能力都直接跟你找工作有关。美国的职业环境非常成熟,它的招人的程序是我见过最完善的。我面过一些咨询公司,上市的网络公司,大的互联网公司,从一面,二面,三面,四面,从HR一直面到技术层面,最后让你飞过去,甚至在一个人身上花几万块钱,让你飞过去,面了最后还不录你,这些事都发生过。所以他们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是非常的高。这样一路路面过去。大家都不是天才,天才就另说了,反正我这人不是天才,在我们写代码这个圈子里,我不能做到人家一见到我,聊个二十分钟之后,就觉得“这小子太聪明了,比我聪明多了,脑子动的比我快”,我不是这种人,我只能说按部就班的,按照我学习的方法,把人家给我的问题给解决了,而且中间可能有磕磕碰碰的地方。我觉得这是95%以上开发者的心态,我绝不是下一个能写出苹果操作系统的这种人,得要一个team那样可能才做得出。所以说适应能力,中间的沟通,思维的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
现在很多孩子去学金融,那我们就来说说金融。华尔街对于全世界人,不管是中国小孩还是其他人,问题还是有的。很多孩子很优秀,很享受这种爬梯子,一步步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成就感,尤其是一些天生资质好的孩子,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客观来讲,这个梯子很难爬。本科就业,一大堆人往上冲,这是一个很大的关,即使进去了,找到愿意sponsor你VISA的用人单位也很难,之后还要VISA被抽中。这几个坎儿,有些人就必定会落马,有些人会延续这个困难,或者就直接选择去香港了,还是算海外,或者是上海。我现在的判断是,一个写代码的和一个搞金融的好学校的,写代码的在当前的状态比较吃香,走的路比较单纯一点。但是同时写代码的孩子又面临另一个问题——工资挣不了多少钱。因为现在写代码的在湾区拿个10万起,但是在湾区一个家庭挣不了22万美金以上,政府会给你配经济适用房。这是一个很直观的比较,所以拿10万很多情况下是存不下来钱,永远感觉不到自己在创富的感觉。并且在湾区,会有那种来到美国那种资本主义腐败的生活环境去哪里了的感觉,然后你又会觉得说Wall Street感觉会更厉害,就要承受了这种落差。
只能说,任何organization都会允许极为聪明的人爬上来,任何行业都有好有坏,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这个要自己控制好。
给即将出国的孩子一些建议?
之前聊过一个同学,他是拿了Berkeley,Upenn,西北,Amherst的offer,最后她想去Amherst,然后报报道报的就是“放弃Berkley,西北……“ 在选校的时候就问我有什么建议,我当时是说我能告诉你的只有一点,就是兴趣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包括在择校,择专业,择工作方向的时候,甚至在职业规划的时候,如果你真心选了一个你在心里特别厌恶的事儿的话,你肯定做不好。我这人就是特别典型的例子,你现在让我做我不喜欢的事的话,我会做的特别糗,这就能直接体现我在这方面特别无能,这时候你连解释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在别人看来你就是学这个的,为什么会做不好,所以我会尽量避免这类事的发生。
其实我自己想过为什么选计算机这事。我当时会选计算机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科技这方面的东西,我想了解这些东西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因为这个东西,我能感觉到科技的一个爆发一个发展,真的在改变所有的事情,当你成为这个行业内的一员的时候,真的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就是你感觉是自己跟这个时代是同时进行的。我高中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适合做学术研究,我静不下来去研究个东西写论文之类的。所以在做选择之前要充分了解自己。
-The End-
| 经典微信群讲座实录推荐 |
(点击图片进入实录页)